This is an example of a HTML caption with a link.
:::
張素華 - 教務 | 2019-07-29 | 點閱數: 577

108 學年度 雕塑實踐計畫「建構師資培育之造形實驗場」創作工坊與講座

一、辦理單位 主辦單位:教育部 執行單位: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雕塑學系

二、目的與宗旨 本計畫主要宗旨為強化當代雕塑專業知能與美學實踐之場域,有別於傳統訓練造型的方式將 現有場域的概念帶入使作品與空間形成不可劃分之關係,以建構當代雕塑新的師資培育方法,激 發新的創作觀念與表現模式為目的。突破框架展現更多元的場域想像維度。

三、課程內容 活動期間分「創作工坊」與「講座」兩部分進行。學成後擬於教室舉辦成果展至 8 月底。 1.創作工坊課程指導講師與內容: (一)泥塑造場工坊: 指導講師:楊子強、陳銘 以泥土(木櫛土)為創作表現的材料,鍛鍊對形體、結構、動態、立體關係之觀察和寫實表 達能力。以掌握正確的動態,形體、結構與表層面相。 (二)模塑創作工坊: 指導講師:黃耀陞、簡俊成 利用模具的複製生產方式,以量化求質的造場形式呈現,課程指標: a.模具使用的認識、判斷及開發能力訓練。 b.了解各種模具特質的應用,實際模鑄操作的技能的養成。 c.藉由鑄造操作的實際經驗,拓展雕塑創作的更多可能性。 (三)現成物運用與再造工坊: 指導講師:蔡根(蔡懷國) 藉由現存的工業物件為材料,以轉換表現或構成的創作方式。 (四)裝置與空間構成工坊: 指導講師:邱承宏 結合現場物理空間,以進駐回應對話的一種限地創作表現方式。 (五)動態支撐–結構跨域工坊: 指導講師:吳宜樺、王珩

本工坊為一個跨雕塑造形與表演的動態空間劇構工坊。在共通的身體感知與體感空間基 礎上,我們將透過一系列密集的『方法實驗室』(Method Lab)課程,透過身體、空間、時間、 語言、物件、媒材等等元素之間的互為,在「感知—認知—思考」協作交換中進行實驗、對話、 創作。我們將處在傳統藝術形式的交匯與邊緣處,一起創造某種複合性的連結與碰撞,預期將能 開發出多種跨學科的構架性創作工具,並發表某種具實驗性的雕塑性動力組合與身體裝置創作。 2.講座主講人與內容: ●第一場: 8 月 6 日(二) 蕭瓊瑞:台灣近代雕塑三巨峰 ─ 從黃土水、楊英風到朱銘 ●第二場: 8 月 8 日(四) 廖仁義:雕塑的身體思維 ●第三場: 8 月 9 日(五) 簡子傑:夢與拼裝:關於年輕藝術家的當代雕塑創作 ●第四場: 8 月 13 日(二) 劉俊蘭:寫實主義的當代演繹 ●第五場: 8 月 15 日(四) 許遠達:台灣當代藝術裡的「地方」

:::
西富粉絲團

成語隨時背

ㄍㄨㄤ    ㄈㄥ    ㄐㄧ ˋ ㄩㄝ ˋ
用雨過天晴時的清風明月,比喻人坦蕩高尚的胸懷品格。(光風,雨後初晴時的和風;霽,指雨雪初晴)
:::

OpenID登入

會員登錄